八维职业学校:锻造未来数字精英技术人才,引领未来就业新风尚!
最近,张雪峰又出新言论:就业最难的其实是普通本科生!更有专家称,本科生就像“夹心饼干”论学历没有名校光环;论技能没有大专生、高职生实践操作能力,两头不靠,所以面对追求“性价比”的市场而言,就业的确没什么优势!于是,为了更好地就业,很多大学生们开始反向操作“先上本,再读专,或提升技能”,你听了以为是“玩梗”,其实说得一点不夸张!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,技能俨然已成为大学生们最有力的王牌!
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中,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文学等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占比达47.8%,而工学、理学等理工类专业占比为45.6%,医学类占比仅为6.6%。相比之下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《就业市场需求监测报告》显示,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占比高达68.3%,特别是先进制造、信息技术、医疗健康等领域。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明显错位,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,而部分行业却“求贤若渴”。有媒体称,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,人才观、教育观、育人观早已打破“万般皆下品、唯有读书高”的落后认知,更多信奉“三百六十行、行行出状元”的价值绽放。在科技大爆炸年代,只有专业实用型、跨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充分涌动,才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添砖加瓦。人生从来不是单行线,从个人而言,本科生读专科是为了就业,而从社会大环境而言,却是市场需求和时代人才观、教育观的生动体现!
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,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。2025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已达1222万,再创历史新高。从2024届春招数据来看,近几年的应届生offer获得率平均维持在50%左右的稳定水平。从学历看,大专学历应届毕业生获得offer的比率最高,占比56.6%,且高于去年的54.4%。于是,近年来出现许多大学毕业生“回炉”职校学技能趋势,希望获得本科学历和实用技能的双重优势,拓宽求职之路。对于“回炉”学习技能是否有助于就业这一问题,52.2%的毕业生给出了肯定答案,认为市场对专业技能需求大,“回炉”后就业机会更多,占比最高。与此同时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《2024年中国人才市场供需分析报告》显示,全国技术性岗位人才缺口高达2200万。工业和信息化部2025年发布的《制造业人才发展报告》指出,制造业人才缺口约为790万人,其中高级技术工人缺口达456万人。显然,供需结构的失衡与薪资结构的错配成了就业市场上最大的矛盾。当高技能岗位虚位以待、本科毕业生选择职校打磨技能之际,学历的所谓“降格”,实为一种理性“复位”。这不仅是对传统意义上“唯学历论”旧模式的破圈,更是对个人价值的多元化追求。
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,新兴行业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新能源、智能制造等蓬勃发展。从政策层面来看,我国高度重视新兴产业所需的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育,纷纷出台相关政策,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,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。从市场需求而言,智联招聘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新质产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中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占比最多,为73.0%;高端装备、新能源的需求占比分别为11.2%、6.6%,也是新质产业招聘的主要行业。人工智能工程师、通信及硬件研发、移动/软件/前端研发、运营/数据分析、运维/测试工程师、视觉/交互/设计等技术人员14类核心技术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为22.5%。而他们的薪资也比传统行业岗位更胜一筹,人工智能工程师平均年薪30~80万,最高可达100万+;前端工程师中高级岗位年薪达18~40万元;而视觉交互设计师普通岗位年薪都在12~25万左右,资深的UI/UX设计师年薪普遍在30~50万。岗位需求大、薪资高、前景好已经成为新兴岗位最有利的竞争优势,吸引着大批学子们学习技术,掀起新一轮职业发展浪潮。
八维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29年,十五大专业方向涵盖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、游戏等,均为当下热门的领域。八维职业学校已成功培养数万名新兴领域技术人才,他们中有人从零基础起步,如今成为大厂算法工程师;有人跨界学习,在智能驾驶领域拿下年薪50万+的offer;更有985文科生、研究生通过大学生短期精英班5个月历练,成功逆袭大厂程序员…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未来10年,这些领域仍将是就业的“黄金赛道”。
2025年,八维职业学校进一步推出20.1课程体系,集中发力百大高薪项目、2025新热提薪项目、2025重点保薪项目,建立20.1卓越工程师强训体系,打造具备专业技术、软件设计、工程优化、项目讲解、前瞻创新能力的“五边形IT战士”,一站式提升就业率、就业薪资、就业稳定性三大指标!
就业数据显示,职业院校就业率持续领先,多年保持在90%以上。当本科生开始投身技术岗位,职校生逆袭高薪领域,这充分说明:企业真正看重的是实力,而非一纸文凭。学历只是起点,能力才是职场通关的终极密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