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出教育中的“囚徒困境”,成才道路千万条,因材施教第一条!
走出教育中的“囚徒困境”
管理大师汉迪在《成长第二曲线》一书中提到,千万不要把人生看成是一场又一场的锦标赛,人生是马拉松,不是短跑比赛,不应用竞赛的视角去看人生,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,赢家太少而输家众多。
而我们的家长,也包括不少学生都这样想过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。也正是这种想法,教育演变成了一种“军备竞赛”,成了不是你先就是我后的排位赛。
于是乎,普罗大众渐渐地陷入了“囚徒困境”,弄得是家长心力交瘁,学生更是受罪。
成才道路千万条,因材施教第一条
“因材施教”是教育中的核心思想,也是家长们都渴望孩子得到的教育方式。但是,碍于教育资源有限、曾经的教育标准单一,“中考高考定终身”的认知,还是挤掉了因材施教的地位,上名校、上大学好像才是唯一应该的目标,而选择职业教育、学一门技能技术成了”不像话“的情况。
但是,就像职业分有三百六十行、各不相同一样,人才培养的通道也并非只有中考、高考一条。尤其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、家庭和个人,本就教育资源有限,还不顾客观现状,一味去挤独木桥,显然成才的概率是渺小的。
更何况,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,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数。既然每个人的天赋、兴趣、优势、情况不同,为什么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呢?
国家近几年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,为职业教育设计出了更多的上升通道,可以说,成才道路是千万条。而“因材施教”,根据孩子自身选择教育方式,才是首要。
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?
如今,我们的社会是知识型和创新型经济。数字时代,让每个人可以利用的知识资源都极为丰富,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,而是如何使用工具、怎样找到资源、怎么去重新组合知识,怎样能组建并带领团队等这些需要思辨能力的复杂情况。
所以,我们要培养孩子具备开阔的视野、开放的心态、辩证的思维模式、一项或多项突出的专业技能、愿意尝试与合作等素养。做题、应试那套价值评判标准,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,“分数主义”向市场传达的信号,是不可取的。人才的发展是多元的,才能激发更多学科的融合,更多创新的出现。
所以,我们再套用某个评判模型驱赶着孩子去学什么,就是一种“削足适履”,是一种教育固化。我们需要发挥孩子的自主性,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、趣味性、价值性,鼓励孩子发展的多样性,让他们主动拥抱学习,提高他们选择的包容性。
分流是更高效、精准、多元的模式
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、领袖人才,也需要大量的动手能力强、学习能力强、执行能力强的一线工作人才。
所以,技术工人的岗位需求更多更大。而且,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科技的应用发展,一个技术工人是需要具备研究者、工程师的专业能力的,这样才能不被智能取代。
沿着这两类人才发展轨迹思考,我们不仅需要传统大学的学术型人才,也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新一代技术的技术型人才。职业教育的学生不需要特别深入的理论学科研究,但是需要坚实的基础知识,拥有较强的应用能力,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。
于是,国家现在推行的职业教育,就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“分流”。这种“分流”,是成才通道的分而行之,是对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,绝不是“对立分层”。
选择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,要结合家庭、学生多方面的情况,二者没有区别,只有是否合适之差别。只有最符合孩子未来目标、发展方式、性格兴趣、家庭现状的,才是最好的。这种分流,是对孩子成长最高效、最公平、最精准、最多元化的模式。
站在“自以为为孩子好”的角度,绝不是良性教育。望子成龙,是父母常情。但是我们也要有所为,有所不为,为孩子做出指导,保证他不出格、不误入歧途。剩下的,不妨勇敢放手,让孩子自己思考、选择。
我们不要用死板的标准去要求孩子,而是多元化地考察孩子,然后借其优势,鼓励他们扬长发展。如今的“双减”和“职教高质量发展意见”都在落实,成才通道更加丰富、宽畅。
所以,让孩子拥有努力的方向,找到自己的位置,有明确的发展规划,就鼓励他们大胆去闯!